题库网址复制收藏:https://tiku.chinasydw.cn/h5/
考试题库开通问题,可加老师微信号咨询:houzhigongkao
2018年第22期精选文章汇总
半月评论
1 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成大事者必有定力。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遭遇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加之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仍待解决,外部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出现市场心理不稳、发展信心不强、改革推进不足等不良心态。
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多个重要场合郑重提出,“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话语一锤定音、鼓舞人心。
保持定力,源于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发展趋势。无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如何风诡云谲,但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纵观全球,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旋律。回瞰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我们有足够信心和办法,让这些困难和烦恼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历史经验表明,越是面临挑战,越要看到有利条件,越是要从根本上确保我们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向前发展。中国经济也正是在不断化解矛盾和风险中破浪前行,一步步实现攀高图强。
保持定力,源于中国经济的底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诸多有利条件。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国土面积辽阔,土地总量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保持定力,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驾驭经济全局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大盘“稳”、消费升级势头明显、区域协调动力增强、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保持定力,需要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需要一种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保持定力,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求我们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我们不能乱了阵脚,应继续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各项政策必须保持足够的连续性,经济结构转型如此,改革开放如此,防范化解风险同样如此。我们看到,当前政策思路连贯,包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三大攻坚战等等,蹄疾而步稳,扎实推进。
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求我们必须刀刃向内,苦练“内功”。在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一些人认为我国应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应再度放松房地产调控。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不利于我国真正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质量。面对挑战和冲击,我们不可回避,要化危为机,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之倒逼我国补齐发展短板和弱项。
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要求我们更加精准施策,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经济痛点。当前必须特别注重盘活民营企业和稳定资本市场。我们看到,中央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不断走深、走实、走高。针对今年10月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调整,我国作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确保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彰显中国定力,方能熔铸发展之基。勇敢迎接暴风骤雨,中国发展充满坚定、坚持、坚守的底气,这种底气足以使我们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干得成事,这种力量将牵引着中国经济风雨兼程,不可阻挡。
半月讲解
2 学前教育新政释放了多少红利?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全文发布,明确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具体举措。针对“入园难”“入园贵”等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意见开出“药方”,释放了诸多红利。
2020年80%儿童可入普惠性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是目前学前教育面临的客观问题。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针对民办园收费高、公立园“学位难求”的问题,意见提出,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
鼓励单位举办公办园。意见要求,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在为本单位职工子女入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同时政府将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坚决抑制过高收费。意见提出,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民办园收费项目和标准根据办园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地方政府依法加强对民办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决抑制过高收费。
确保同工同酬,民办园教师工资有望上涨。针对备受关注的幼儿园师资问题,意见要求,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在教师待遇方面,意见提出,各地要认真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统筹工资收入政策、经费支出渠道,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民办园要参照当地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相应教师的工资收入。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以游戏为主,杜绝“小学化”倾向。针对“幼儿园要教什么”这一问题,意见提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意见还要求,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
伤害儿童、违规收费的责任人或终身不得办学和执教。意见明确,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实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幼儿园提供虚假或误导家长信息的,纳入诚信记录。对存在伤害儿童、违规收费等行为的幼儿园,及时进行整改、追究责任;造成恶劣影响的,依法吊销办园许可证,有关责任人终身不得办学和执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半月调查
3 好企业不舍得动,差企业不敢动 “不上不下”民企遭抽贷有点“冤”
党和国家近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措施中,畅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重中之重。半月谈记者近期在部分民营企业采访发现,在融资的问题上,民企存在切肤之痛。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抽贷“好企业不舍得动,差企业不敢动”,致使一些本可健康发展的“中间地带”民企频遭误伤。
“中间地带”健康民企频遭抽贷
谈产销形势笑容可掬,但只要提到资金,脸色立马凝重起来——这是山东一家大型民营集团公司董事长近期受访时表情变化的常态。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集团近年一直发展良好,只是由于集团为当地另一家企业的多笔贷款提供了担保,被担保企业2016年出现债务问题,致使集团尽管自身经营并无问题,仍被多家金融机构抽贷。
与去年同期相比,该集团融资规模减小约90亿元。“我现在是咬牙硬撑。”他说,如今企业资金高度紧张。“只要出现一天的逾期,所有合作银行都能找上门。”
贷款、贷款,还是贷款。被问到企业发展最大制约是什么时,不少受访民企负责人的回答异口同声。在纺织、电解铝、化工等产能相对过剩的基础性产业中,企业“喊渴”的现象尤其明显。即使一些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占比较高、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仍会被贷款卡住脖子。
尤其在近年降杠杆的大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停贷不分时候,抽贷不问缘由,部分发展健康的民企负责人表示很受伤。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半月谈记者在公司印染车间看到,现场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不需太多工作人员,也没有传统印染车间难闻的味道和如同蒸笼的环境。
公司董事长陈队范介绍,这项技术可使印染成本降低约30%,并且可节水70%、节电45%。然而,只因身在产能问题敏感的纺织行业,资金压力如影随形。陈队范说,近年来企业被银行陆续抽贷三四亿元,已对这一技术突破的后续转化形成严重制约。
一名金融机构信贷部门负责人总结降杠杆在基层的实际情况时说,最难的是明知道一些企业应该压减贷款,但没办法操作:好企业不舍得动,因为那是各家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得罪不起;差企业不敢动,它们真敢“死给你看”,抽贷不成形成坏账银行更难受。银行真正能抽贷的往往是“不上不下”的民营企业,因为“抽得动”还不必担心其“猝死”。他坦言:“这些企业其实挺冤的,本来‘给点阳光就能灿烂’,但抽贷之后可能就‘乌云压顶’了。”
一场跑不动的“跨栏”
部分民企负责人感慨,尽管中央花大力气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但实际上,即便民营企业经营形势良好、债务水平可控、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较高,想融资仍如同“跨栏”,要翻越金融机构设置的重重关卡。
第一道关卡:地域“特别关照”。近年来,山东日照、滨州等多地都有企业破产导致银行资产受损的案例,催生“一家出事,同乡连坐”的现象。以邹平市为例,有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透露,2014年当地企业长星集团破产以来,这一区域内其他企业融资整体被收紧。尤其是新增担保贷款,很难通过审批。
“现在银行总喜欢说区域金融风险,我们这里的企业要融资,银行基本上就不研究了。”邹平一家企业负责人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要不分好坏搞连坐呢?”
第二道关卡:行业“特别关心”。一位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节能、环保效果突出。但由于公司主业属于“两高”行业,银行按照“两高”行业标准严格限贷、抽贷,“只要和受限行业沾点边,就要受影响”。
除“两高”行业外,身处产能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也格外困难。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证实,此类行业金融机构通常只支持龙头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第三道关卡:风险“特别关注”。部分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对企业的“风吹草动”极为敏感,往往不打招呼就限贷,甚至多家“一哄而上”抽贷,往往将一些企业的“小毛病”激化为“大问题”。
山东中部一位民企负责人回忆,公司接手一家破产企业的事宜“八字还没一撇”,就被银行抽贷18亿元。另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则更感冤枉:他肺部发现结节需要做手术,竟然也成为抽贷的“导火索”,企业10多亿元贷款被多家银行紧急抽走约4亿。在当地银监部门的紧急协调下,抽贷问题才暂时缓解。
破解融资难,实招在哪里
山东省一份官方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约3937亿元,同比少增2059亿元;国有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98%,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仅占2%。
近期,党中央重申民营经济贡献和地位,相关部门提出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计划、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问题等措施,带动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恢复。这些措施受到了民营企业负责人的一致欢迎。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在制定政策过程中,人民银行将注重实地调研,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对需稳妥实施的政策,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对利于长远的规范措施,设置合理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便于企业适应调整。
一些民企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最期盼的,就是中央精神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尤其希望尽快纠正部分金融机构在降杠杆过程中“板子打偏”“好经念歪”的行为。
“一放贷就面临终身追责的风险,那只有不放贷才是最安全的。”有民企负责人认为,当前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批上过度强调责任,又缺乏贷前尽职调查等科学的防风险措施,没有“一企一策”的精确判断,单纯以地域和行业为标准“无差别打击”。监管部门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纠正部分不合理规定。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机制,促进债权银行协商决策,对短期出现问题的企业能否增加支持、是否收回贷款等形成共同判断,以减少个别银行非理性抽贷、停贷行为引发市场震动,进而,形成债权人委员会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企业股东积极保护金融债权安全、地方财税支持金融防范化解风险有机联动的格局。
半月世界
4 “一带一路”链接亚太繁荣新愿景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17日至18日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机遇共谋亚太繁荣》的重要讲话。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的:“智者顺时而谋。”当前,“开放”“发展”“创新”的时代大潮滚滚向前,各国唯有顺势而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拓宽全方位合作,才能持久发展、持久繁荣。
2018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中,作为中国对外合作的巨大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可圈可点。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区域合作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边合作理念提供新路径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坚持多边合作理念的实际行动,为亚太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合作路径。
此前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存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个合作框架。目前,美国退出TPP,各方正努力促进RCEP的达成和FTAAP的建立,但实际谈判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比预期更长。
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以双边安排、项目为主的推进模式,在亚太地区区域合作进展缓慢之时实际上为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路径。它与区域性安排致力于建设制度框架不同,而寻求从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入手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也实质上在推动着地区的一体化迈向深入。
基础设施投入彰显现实贡献
“一带一路”对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和投入,有利于补齐亚太一体化存在的物理联通短板,这是其对亚太一体化建设最现实的贡献。
亚太地区作为一体化进程启动较晚的区域,曾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过于关注制度性一体化,忽视了一体化建设的层次性。亚太很多国家自身和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落后陈旧,物理联通水平很低,大部分民众还是生活在封闭的小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注重制度化建设,对促进一体化来说是事倍功半的。
例如,东盟国家从1992年开始建设内部的自由贸易区,由于内部成员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为推动自贸区建设不得不为落后成员提供能力建设支援,使其能够跟上自贸区建设的基本进程。然而直到东盟自贸区建成,东盟各成员国内部贸易也没有出现预期的提升,仍维持在大约占东盟总贸易量四分之一的水平。这虽与东盟各国的发展模式有关,但也反映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造成的约束。正因如此,东盟在启动共同体建设进程后,把互联互通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带一路”建设自提出以来,始终强调“五通”建设,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作为建设重点。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将会实质性改变目前亚太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物理联通薄弱的现状,夯实亚太一体化的基础。
中国扩大开放增强“丝路”拉动力
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将赋予“一带一路”在深化亚太合作中更强的拉动力。
亚太很多国家都是出口导向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美欧等发达市场是亚太国家主要的追逐目标。在美国退出TPP且日益转向保守的单边主义之后,亚太区域合作不得不寻求扩大内部市场。
不久前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志着中国未来在亚太合作中角色的深化,即从注重出口到进出口并重,而最终将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消费市场。有中国消费市场作支撑,“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推动亚太一体化的努力自然会有更显著的效果,这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将是持久且深远的。
基层治理现代化
5 “小事”用心办,大治理就有了 武汉青山区“四全”社区治理观察
“华中最大棚户区”——曾是老工业基地武汉市青山区戴了数十年的“帽子”,随着棚改结束,数十万群众“出棚进楼”开启了新生活。居住环境变好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却接踵而至。
青山区因武钢而兴。新中国成立之初,10万建设大军“先生产、后生活”,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2007年4月棚改启动,到2016年7月共建成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馨居5个安置房小区。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一步跨越60年。
由大杂院到新社区,挑战随之而来: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品味和精神层面的需求,随着居住方式和环境改善“水涨船高”,过去那些“差不多”“勉强”“大概”的粗放式社区管理路子已难以适应需求;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褪去了“大院熟人”的余温,楼上楼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大院温情很难见到了。同时,这里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这里成为社区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面对新形势,青山区以解决居民小事为出发点开展社区治理探索,用心把“鸡毛蒜皮”小事当作大事办,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等五大红色载体,形成了“力量全介入、问题全收集、服务全覆盖、成效全评价”的“四全”社区治理体系。
管理有序难不难——有人天天“敲门”,有地儿时时“顺顺”
69岁的贺镜平身着志愿者服,胸佩党徽,在青和居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招呼来客喝茶。他是独居老人,两年前,因中风导致语言障碍,走路颤颤巍巍,长期躺在家里不愿出门。“是工人村街成立的‘天天敲门组’帮我重新回到社会。现在我生活很充实,过得有意义,感到很幸福。”
“天天敲门组”是青山区的一张名片。棚改后,工人村街4万居民搬进新楼,一些陋习也带到了新小区。小区变得“脏乱差”。老党员胡秋生看不下去了,每每见到自行车挤占消防通道,垃圾堆在门口发臭,他就挨家敲门提醒。
在胡秋生等党员带动下,2010年初,由10余名居民组成的“天天敲门组”正式成立。他们每天敲门、串门,提醒大家遵守社区秩序和公德。一开始,有人说“多管闲事”,但敲门次数多了,不文明行为也逐渐减少了。
不久前,半月谈记者跟随刘桂华等“天天敲门组”志愿者,敲开青宜居15栋2单元王美华老人家的门。王婆婆的子女在外打工,她因中风偏瘫,靠拐杖才能艰难挪动。这次,志愿者不仅给她带来了晚饭,还跟她聊家常,为她捶背捏脚。老人笑得特别开心。
和王美华老人一样,72岁的蒋桂梅也是一名独居老人。经历丧夫之痛的她搬进新居后,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邻里,让她十分不适应,经常闭门不出。“天天敲门组”多次上门探望后,她也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从“被敲门”到如今青和居第一网格党支部书记,蒋桂梅说自己“活得更有意义”。
实践中,“天天敲门组”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敲门18法”:真情感化法、见缝插针法、巧借机遇法、以帮促进法、问计于民法、群众议事法、志愿活动法、文体参与法、邻里结亲法……通过入户走访,他们及时掌握群众诉求、问题、困难和意见,建立居民信息档案,把服务送进家。
青宜居社区服务大厅前台摆着几大本厚厚的“天天敲门组”工作记录。上面记录着敲门组志愿者每天到岗的签到和工作内容。“17栋的李先生,感谢社区为他行动不便的母亲义务理发;肖婆婆感动地收到了社区为她送上的生日祝福……”一件件暖心小事,让“天天敲门组”成了居民贴心人。
一边敲门,一边顺心。棚改区在征收拆迁、信访维稳等方面矛盾多、纠纷集中,青山区为此组建“顺顺吧”,让大家顺顺心、出出气。
红钢城街六街社区冯婆婆膝下有四女一子,老人一心想将所有资产留给儿子,但4个女儿坚持依法继承应得财产,全家人闹得很不愉快。
社区“顺顺吧”的街道干部、法院民警、驻点律师、街道民调员主动上门,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多次上门帮老人召开家庭会议,从法律、情理等多角度耐心劝说。冯婆婆一家最终达成协议,每位子女公平分配,且共同承担老人的赡养义务,一家人重归于好。
在“顺顺吧”,每天有人接待,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纾解不满情绪。在这扇门内,大家齐心协力把闹心小事都理顺了,大事就“出不了门”。
和谐稳定看什么——一老一幼,好社区“关键的关键”
下午4点半,桥头小学放学了。三年级小学生汪怡萱和同学们来到青和居社区的“四点半学校”。在邓力婕老师指导下,汪怡萱为图画上色。她说:“我要将画当作礼物,回家送给工作了一天的妈妈。”
“四点半学校”是青山区打造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学校。中小学生下午4:30放学后,社区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四点半学校”通过聚合群团组织、激活社会组织、带动志愿队伍,把街道、社区、学校、家庭四个层面的力量拧成“一根绳”,利用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前的空档期,打造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据介绍,“四点半学校”除了线下托管和公益课堂,还试点开通线上预约,家长和学生通过微信等平台,预约名师在“四点半学校”教学点的各类兴趣课堂上课,包括课业辅导、绘画、书法、手工制作、乒乓球、心理咨询等。
在“四点半学校”,有武汉科技大学和青山区人民检察院志愿者用“模拟小法庭”的方式深入浅出引导孩子们学习法律常识;有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英语辅导;还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开设的“未成年人悄悄话室”,帮助那些学习、心理上有障碍的孩子树立信心……
目前,每年参加“四点半学校”学习活动的学生达3万余人。家长纷纷点赞:再也不用为孩子放学后去哪儿担心了。
除了幼,还有老。青山区是武汉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8.34%,10余万老年人,单是空巢独居老人就餐难,就成为一大民生“痛点”。
下午4点多,工人村街“社区好味到”食堂饭菜飘香。数十位老人在吃饭,食堂时而响起的欢笑声中夹杂着叮嘱声,服务员打好汤递到老人手上,提醒“慢慢来,莫烫着了”。
这里看不到老人们站着排长队的场景。食堂靠墙位置并排放置了数十把椅子,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排队打饭。为防止老人不慎摔倒受伤,食堂还铺设了3道防滑垫,饭桌选用圆角包边,椅子也轻便便于挪动。
“社区好味到”食堂的菜品干净、种类多样,服务也人性化,因此很多老年人竖大拇指点赞。“干净卫生又实惠,汤每天都是免费喝。”72岁的张银平8年前搬到青宜居,“社区好味到”食堂开办后,他成了常客。当天下午,71岁的黄小容点了糍粑鱼块、粉蒸肉、珍珠圆子、清炒苦瓜和一碗饭,除去老人优惠价格只需10元左右。她说:“菜蛮多,也不贵。”
青山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说,街道、社区、老年居民代表及第三方专业人士每年对食堂考核打分,考核通过的食堂运营方才能拿到补贴。“每个食堂还计划成立老年人膳食委员会进行监督。”
据介绍,“社区好味到”由社会组织运营,从食堂办证到装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民政局、审批局等区直相关部门全程参与。街道经常组织开展相关医疗急救、消防疏散培训,制定预案和举措,保证“社区好味到”安全运营。街道“三在”干部挂点食堂,协调解决问题。用餐高峰期,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一起维护用餐秩序,帮老年人打包、盛汤,部分不便出门的老年人,由“天天敲门组”成员送餐上门。
“好味到,就是为了将食堂的好味,送到老人身边。”青山区民政局负责人说。今年内,“社区好味到”将覆盖青山11个街道,待“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建成后,老人只需轻按终端设备,就能享受送餐、家政等上门服务。
社区活力强不强——能人讲奉献,个个“好样的”
32岁的杜诚诚是一名社区残疾人协理员,从小患有神经纤维瘤,2009年左腿高位截肢。她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通过读书坚强意志,并萌发帮助残疾人的想法。
2010年,青山区残联在蒋家墩社区设立盲人电影院,杜诚诚成了“盲人电影专场”的讲解员,利用业余时间在青山区和武汉市各区帮助盲人“看”电影。
从2010年10月让盲人“看”上第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8年间,杜诚诚为盲人解说了60多部、200多场电影,写下近百万字的讲解稿。她用自己的声音,让失明者感受银幕光影。
杜诚诚说,对盲人来讲,“声音是看得见的光”。为了讲好电影《山楂树之恋》,杜诚诚用一个星期把解说词推敲了20多遍;为了讲好《湄公河行动》,她在电影院连续看了4遍。
2017年,杜诚诚和她的“你是我的眼”志愿服务团队开始尝试线下线上结合的讲电影方式,网上直播最高达到20多万关注量。
剪纸艺人毛明月也是一位社区义工。他因小儿麻痹症双腿重度残疾,凭借从小练就的书画功底,曾在一家国企做美工,并成为武汉剪纸传承人刘士标的弟子。他将西方的衍纸与剪纸混搭,将书画作品融入剪纸,创作出《保卫大武汉》《宇航员飞天图》《东湖绿道》《不忘初心》……
2009年,他带领9名残疾人在社区孵化器成立“阳光家园工作室”,开办衍纸手工艺品培训班。在这里,很多残疾人和身体正常的民间艺术爱好者一起讨论技艺,进行商业探索。如今,二三十名残疾人在这里学艺,有的能接到展览创作的活儿,有的自己开办了小工作室。
按照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理念,青山区探索开办社会组织孵化器,“武汉市爱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杜诚诚工作室”“毛明月工作室”“雄鹰艺术团”等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这里扎根,迅速成长……
办好“小事”:招徕大力量,撬动大治理
武汉市青山区区委书记苏霓斌说,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这些看起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更需要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真功夫去解决。
8年来,青宜居社区“天天敲门组”发展到18支队伍、500多人,“敲”走了棚改回迁居民高空抛物、乱搭乱盖、乱牵乱晒等坏习惯,“敲”来了热心的老党员、民间艺人等骨干,“敲”出了社区全员参与的治理新模式,也“敲”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
“小事”成为汇聚社会共治力量的一个个支点。如“顺顺吧”吸纳了检察官、法官、派出所民警、社区驻点律师、街道民调委员会等司法人员,建成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法律队伍,专门解决居民遇到的法律纠纷,宣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法律援助便民服务“零距离”。
办成一件“小事”,往往能催生一条治理“通用道理”。比如,青山区把解开居民“小疙瘩”的“顺顺吧”,“顺进”物业和征收项目中,用“顺心顺气”的功夫解决物业服务的烦心事,居民顺心顺气了,烦心事就好解决了。
解决的“小事”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机制就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体系。目前,青山区各街道成立了“四点半学校”领导小组,设立“四点半学校”办公室,负责对“四点半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指导。对“四点半学校”教师、辅导员、志愿者的归属和工作内容作了细致安排。各社区还和教师、辅导员一起,研究工作实施和教学方案,形成书面的、较为规范的实施方案和教学体系。
据青山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青山区还将“四点半学校”与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工作结合,由团区委统筹,调动全区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组织社区干部、社工、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各类志愿者等,加入“四点半学校”。
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引领“风向标”,以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动力”,化社会各方力量为“东风”乘势而为,以“为群众办小事”为载体——在社会治理不断的探索中,青山区用这样的创新路径,载着“出棚进楼”的群众驶往和谐、美好、善治的幸福新家园……
青山区工人村街党工委书记宋红说,各社区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以党员骨干、志愿者为主体组建队伍并将网格各类志愿服务队伍纳入“天天敲门组”统一管理,实现社区、派出所、骨干力量全部下沉进网格。
“用心办小事”,也让青山区干部扎根在基层。青山全区75家单位全覆盖成立了“好样的工作队”,组织党员干部到街道、社区报到,盯群众“痛点”,抓工作“难点”,让职能“沉到底”,让服务“入人心”。
据了解,青山区将“好样的工作队”工作成效纳入全区干部积分制管理中,根据职能部门“好样的工作队”服务频次、服务态度、服务时效等内容,对队员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积分情况作为干部培养、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按比例计入年度考核总分,对积分靠前的队员优先安排培训,对表现优秀的干部提拔重用,树立“以实干论成绩、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导向。
6 基层党建须防掉入“材料陷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并不断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在各地各行业的作用显著增强。然而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在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大背景下,部分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出现了“以党务代党建”“以材料论党建”的现象。基层党组织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了材料、会议等工作上,忽视了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1 看房看墙看材料,党务工作陷文牍主义
党务是党内各项事务性和业务性工作的统称。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党务工作中不严肃,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党务工作不熟悉,导致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费收缴、会议记录、发展党员等党内事务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背景下,各地各行业党组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治,党务工作有了明显改善。
然而记者近期在一些基层党组织采访发现,对党务的规范工作由一种倾向走向了另一种倾向,陷入了文牍主义的怪圈。甚至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党务工作作为党建的全部,记者一提出看一看党建方面的工作,不少支部书记的第一反应就是带记者看房、看墙、看材料。
“每年上级党组织来考核党建工作,我都要加班加点忙上好几周。最近又在要求党建标准化,强调各种材料和留痕,支部的党建搞得好不好,就看这一‘哆嗦’了。”中部地区一位国企党务工作者说。
在一个地级市的2017年第一季度基层党建督察通报中,记者看到这份“问题导向”的通报中列举的基层党建问题有“市发改委党总支换届选票用白纸打印”“党员民主评议无支部书记签字”“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没有回执”等。这些党务问题固然需要改进,但作为党建督察的重点成果似乎不太合适。
采访中,还有不少国企、事业单位党员反映,大量刻板、机械而又缺少现实意义的党务工作非但无助于党建水平的提升,反而影响了正常业务工作。
西部地区一位银行系统党员说,上级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要把党章一字不差地手抄下来,年底业务又忙,我只能在办业务的空当抄上几句。党章是一名党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内容,但是强制手抄的方式有些形式主义,现在网上都有代抄党章的业务了。
更有甚者,西部一司法行政系统单位竟然长期安排被判处重刑的一名服刑人员抄写、编造支部会议和学习记录,内容涉及研究党支部重大事项、发展党员、党员评定等工作。
“一些地方在党建督查考核时的导向就出现了问题,一看房二看墙,让基层党组织不得不迎合着去搞‘盒子党建’‘材料党建’。”宁夏一位组工干部说。
2 工作重心偏离,党建核心内容“边缘化”
陷入文牍主义的党务工作和形式主义导向的考核方式让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先进性、纯洁性、领导力这些原本应该成为党建核心的内容被边缘化、弱化。
采访中,不少村干部反映“村官难当”。一些村干部吐槽“村里召集开会还要每人发盒烟才有人来”“干工作全凭自己这张老脸”。今年宁夏海原县查处一个“村霸”,其利用宗族势力长期把持基层政权,破坏选举,干扰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纪委也查处一起农技推广中心违纪窝案,24名党员公款旅游、公款吃喝、骗取涉农资金。在这起窝案中,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马绍国和班子成员在党支部支委会议上多次公开研究骗取涉农资金设立“小金库”等违纪事项。面对发生在眼前的违纪行为,农技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施秀梅却不制止、不报告、不处置,放任不管。
不少党员干部认为,加强基层党建,应该抓准核心工作,要把实实在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放在首位,而不是简单在材料上、数量上下功夫。
此外,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一些地方产业园区党组织、行业党委简单理解、一味追求“覆盖率”,向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下达党组织成立数量指标。而由于非公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经营不稳定等影响,建立起来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一段时间以后无活动、无党员的空壳现象突出。在西部某高新区45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有26家党组织已经没有党员,处于瘫痪状态。
3 理顺党务党建关系,多做争取人心的工作
党建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受访党员干部认为,具体到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在争取人心、夯实执政基础上下功夫。基层党建要分清主次,理顺形式与内容、党务与党建的关系。
第一,简化基层党务工作程序和内容。不少组工干部认为,基层党员和党组织负责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保证党务工作严肃、准确的基础上,应当考虑适当简化目前的党务工作程序和内容。
“在农村,不少村支书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繁杂的党务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们疲于应付。建议针对基层制定简单易操作的党务工作指南,减少‘咬文嚼字’式的党务考核,把广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从材料和会议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办实事。”一位长期从事基层党建的组工干部说。
第二,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刷存在感”。在记者采访的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凡是在群众中知晓度高、认可度高的基层党组织,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基层党建要力戒“只对上负责,不为下解忧”。
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蔡桥村,村民谈起村支书和村支部都竖起了大拇指。2016年底,村里的年轻人马龙被选为村支书,他一上任就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安置小区没有物业问题下手,利用村集体收入和上级补贴成立了物业服务队和老年饭桌。马龙说,让老百姓知道党员都在干实事,而不是带着红袖章一天到晚瞎转悠,这就是基层党组织最应该做的党建。
第三,党建考核要注重“显绩”与“隐绩”的平衡。受访组工干部认为,考核是指挥棒,党建考核要摒弃“一看房、二看墙、三看材料”的模式,注重对基层党组织隐绩的考察。以“是否凝聚了民心”作为基层党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通过走访、谈话、问卷等多形式、多维度考察一方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知晓度、认可度、满意度。
教育改革进行时
7 校内托管,为何家长老师都不满?
编者按:校门关了,家门没开,“三点半”及其一系列的衍生问题长期为全社会关注。2018年9月,一些地方在秋季学期全面推行校内延时服务。可是,政策推行两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觉得“校内托管”就是鸡肋,部分小学参加校内托管的中高年级学生也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半月谈编辑部了解到,对于这一“好政策”,家长和学校似乎都有诸多不满。很显然,这一民生老大难问题,不是行政部门下一道命令就能够解决的。没有必要的资源投入和缜密的制度设计,校内托管的效果难以保障。
以下分别是一位家长和一位老师的来稿,反映的情况和心态较有代表性。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校内托管成鸡肋
大宁(家长)
我是一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今年新学期刚刚开始,我收到了学校发来的通知,说为了响应教委的要求,解决孩子放学早、家长未下班不能接的问题,学校开始推行校内托管服务。也就是说,孩子下午放学以后可以暂时在学校内由专门的老师管理,然后在17:30统一离校。
看到这个通知我很高兴,虽然17:30的离校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还是紧张了一些,但比起之前两三点钟放学还是好多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签字确认参加托管,并在心里暗自庆幸一大难题终于解决。
然而,当第二周托管开始后,放学时间我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我的孩子由于一周之内有学校社团活动,不被允许参加托管。原因是学校人手和老师精力有限,无法做到记录每一个孩子的社团情况,所以如果周一到周五任何一天有课后社团活动,那么整个学期都不能参加课后托管。
闻此噩耗,我前几天豁然开朗的心情陡然变得阴沉,只好跟老师说明当天我由于没有准备已无法接孩子准时离校,并恳请老师同意破例先托管一天,下不为例。
下班后,我满怀遗憾地去接孩子,还没等我开口问孩子托管的情况,孩子就嚷嚷着再也不去托管了。我诧异地询问原因,孩子说:“太无聊了!只能干坐着,不让说话,不让走动,一点声音都不许出!”“老师没有组织你们做什么活动吗?”“没有!除了看课内的书,其他什么也不让做,我想看看自己带的课外书或者画画也不可以!因为老师认为那是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
据孩子说,其他的同学也都纷纷抱怨“以后再也不来了”。孩子们的反应着实让我吃惊,难道憧憬已久的校内托管就是如此吗?那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
我家的小孩如今四年级,之前的几年,放学后都是由私营机构托管。媒体常常建议别将孩子送到这些“没有资质”的机构,说有种种风险。问题是家长们并非不知道风险,也想把孩子托付给公立机构却寻觅无门。如今终于有了校内托管这个“重大利好”,我们不仅无法参加,并且托管的品质也不尽如人意。
比起私营机构,校内托管的服务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相差很远。第一,很多孩子都会参加一些课后的校内社团活动,私营机构的老师可以把每一个孩子活动和课外班的时间记录得清楚详细,保证孩子按时参加;第二,私营机构有老师监督、辅导和检查作业,孩子的作业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大大减轻了家长负担;第三,对于做完作业也没有其他活动的孩子,还有老师组织阅读或者户外活动,孩子们可以自由交流玩耍;第四,每天的晚饭有专人负责,饭菜卫生可口,品种丰富营养;第五,托管接送时间灵活,家长偶尔加班,老师也可以把孩子看管到位。可以说,这些所谓“高风险”的私营机构,切实解决了家长和孩子的各种问题,虽然价格不菲,如今看来,也比免费的校内托管更有吸引力。
当然,和私营机构不同的是,校内托管是非盈利性的,人力物力都是学校自行解决,还要负责孩子的安全,这无疑给学校增加了不少负担和压力。在此情况下,学校能响应号召,既要给学生减负早放学,又要实施免费校内托管,实属不易。所以,我并不想求全责备。可我在深深理解学校难处的同时,也迫切地想找到出路。
延时课后服务,老师的辛苦谁知道
格兰杰(老师)
新学期伊始,一则百姓“喜闻乐见”的教育消息横空出世——中小学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延长课后服务2小时。8月31日下午接到通知,9月1日开始施行,学校里的老师一脸茫然……
从2017年1月开始,就有本市人大代表提出延长课后在校时间,解决年轻父母下班晚、不能接送孩子的问题。一时间家长们对这条提议交口称赞,拥护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今年9月,这则提议变成现实。但是,出台政策解决家长接送难题的同时,相关部门可曾想过学校的困境和老师的诉求?
首先,有的家长并不是不能接,只是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有老师看管更放心;有的家庭有老人接送,只不过孩子不听老人管教,因此想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完成每天的作业,减轻回家之后的负担。家长们的这种因辅导孩子学习而产生的“无力感”,应该通过学习更多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来解决。这是家庭教育的责任问题,不应一味要求延长课后服务。
其次,按规定,课后托管应在坚持教师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学校接到的通知里,教师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全校全员都要参加课后服务管理,每周至少一次。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要坚持到17:30,必须看着每一个孩子都放学了,才可以下班。经常还会遇到家长没有按时来接的情况,所以老师们18:00离开学校很正常。
从每天早晨最晚7:30进班级晨读开始,一直在学校工作到17:30,整整10个小时的高负荷工作,不知社会有没有考虑到老师的劳动者权益问题。这10个小时还不包含回家备课、接受家长咨询等隐形加班时间。每一位老师也有自己的家庭,从学校下班后可能也要去接自己的孩子。我们帮助下班晚的家长解决了问题,谁又来关心一下老师的问题呢?
再次,课后托管占用了原本的集体教研、工作例会时间,如今学校想组织老师集体开会都要安排在17:30之后。这难道真的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吗?
通知之突然,方法之简陋,让推广课后托管服务的政策显得过于草率仓促,这样“打补丁”式的改革之举恐怕很难让人满意。
时政·财经
8 这里,不同的民族成了真正的家人
侗族的酸肉,壮族的糍粑,苗族的油茶……这样一桌丰盛佳肴,不是哪家饭店“民族风情宴”的噱头,而是广西人侯光祖一家年夜饭的实景。33岁的侯光祖一家11口人来自壮、苗、侗、汉、瑶5个民族,这样“情融五族”的多民族大家庭在广西并不罕见。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有130多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在这样一片民族交错而居,文化融合而兴的土地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走过了民族团结不断进步的60年。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忠实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广西多民族互助进取的繁荣局面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团结凝人心,仇家变亲家
广西总人口560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0多万人,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世居于此。
数百年前,中原封建王朝设立土司制度管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压迫与剥削普遍存在,各民族地位不平等、关系不和谐,冲突不断。苗、瑶、侗等民族与汉、壮民族之间各讲各话,互不往来,更不通婚。
千百年来,广西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都被加上“犭”,比如“獞族”“猺族”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纠正,改“獞族”为“僮族”,又改为“壮族”,改“猺族”为“瑶族”。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推动各民族融合,强调各民族群众团结相处、共同发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随着交往、交流和交融不断加深,各民族相互通婚成为常态。各族群众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亲如一家。调查显示,“民族关系”已连续10多年成为广西公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筑牢团结地基
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加快发展筑牢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基础。如今,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
半月谈记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多地看到,如今乡村道路更宽、房子更新,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偏远山村学校也有了多媒体设备。“31年前自治县刚成立时,水、电、路都不通,六成以上村民住茅草房,如今和以前相比是天壤之别。”环江县大安乡可爱村党支书谭福勇说。
居住在融水县白云乡的红瑶过去观念落后,“狗不耕田,女不读书”,适龄女童入学率极低。1988年融水创办“红瑶女童班”,女童上学实行寄宿制,并免交一切费用。30年过去,这个女童班走出了当地第一位女大学生、第一位女老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干部……
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是广西3个人口较少民族。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近5年实现7万多人脱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从77%下降至15%;京族群众聚居的东兴市江平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半月谈记者在江平镇京族三岛看到,小洋房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
“四个关系”指引团结方向
受访专家、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当前壮乡民族团结与发展的大好局面,与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密切相关。
——统筹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在坚持党的领导、忠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大前提下,广西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说,广西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法制体系,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稳定提供了法制保障。
——统筹处理开发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广西一方面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外界沟通,鼓励各民族群众外出务工,全面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传承民族文化。瑶族盘王节、侗族芦笙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等民族节庆活动重新繁荣,成为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统筹处理全面小康与少数民族脱贫的关系。广西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状况,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举措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大批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白裤瑶主要聚居地南丹县去年摘掉了“贫困帽”,白裤瑶群众盼到了生活巨变的新希望。
——统筹处理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关系。近年来,广西通过实施“边关党旗红”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等,大幅提升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居住在边境的64岁京族群众骆文芳从1988年开始,每天在家门前升起五星红旗,30年从未间断。
科技·文化
9 高校职务发明产权混改 科技界能否续写小岗村神话?
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红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在西部中心城市成都,一场源自于高校的职务发明产权混改,首次将触角伸向了产权“禁区”,被称为科技界“小岗村”的改革。科技工作者可拥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产权,这让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四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呈“井喷”之势。这一改革破解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产权之惑,有望为扭转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提供解决方案。
产权失位成最大“拦路虎”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走不出“成果多、转化率低”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水平。尽管近年来多方推动以股权奖励等形式,激励体制内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转化积极性,有的高校甚至将奖励比例提高到80%,但依然收效甚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认为,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没能充分释放出来,根源在于激励机制不健全,最根本的是产权激励机制不到位。如果预期不稳定,大家不会去长期投入。只有个人拥有产权,才会考虑这个成果的市场应用。
现行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这就意味着: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发明人没有知识产权,无权决策科技成果转化事项。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并无动力和压力,国内许多学校对职务发明专利只交前3年的维持费,过期后这些成果就变成无人理睬的“弃儿”。
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认为,国家和高校投入研究经费和技术条件,科技人员投入创造性劳动,共同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本应具有共同所有属性,但这种关系被人为割裂。
尽管2015年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了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的“三权下放”,但半月谈记者发现,这种基于发明专利所有权国有属性的“事后激励”,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国有资产评估、转让等众多敏感环节,不仅兑现周期长、难度大,还隐藏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预期中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潮并未出现。
改革后科技成果转化“井喷”
2015年四川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在当年举行的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四川将改革的触角伸向科技成果所有权这一核心问题,明确提出支持在川科研院所、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
西南交大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2016年出台的“西南交大九条”,明确将职务发明成果由国家所有改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将“事后股权奖励”改变为“事先产权激励”。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的比例共同申请专利,也可按同样的比例分割高校持有的职务发明专利。
这项改革直接推动西南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井喷,两年多时间已有200多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完成了分割确权,24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超过之前6年总和,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有资产增值、社会财富增加”的多赢局面。
西南交大教授林建辉在权属改革后成立了天佑路航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和学校加起来股份占60%,其中团队持股占大头。林建辉说:“我们团队有200多名专职人员,其中150多名研发人员;八成员工持股,核心骨干成员股份更多,成为创业的动力。”
林建辉的团队主要从事高铁运行中高速旋转件的主动安全监测,这个领域被视为高铁安全世界难题。在全球四大高铁技术国家中,正是林建辉团队的攻坚克难,让中国成为最早完成“旋转件早期故障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国家,目前正推动全国高铁列车列装。
“这一切如果没有职务发明的权属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有顾虑就不会往前推动,团队也会回到发论文的老路上。”林建辉坦言,“这10年我们的团队通过实实在在的产业,将中国高铁运行安全水平推向世界级,这才是我们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最大的使命和成就。”
如今,“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在四川省内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在内的首批20家试点单位铺开。截至2018年初,已经完成400余项科技成果确权。
彻底打消顾虑,还须法律保障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尽管职务发明成果产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已逐渐在四川推开,全国高校对“四川经验”激动不已的同时依然顾虑重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上位法保障,地方改革成果难以向全国推广。
现行专利法中虽提出单位可以和发明人就专利归属作出约定,但受访一线科技工作者表示,实际操作中,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基本不可能划归个人,谁都不敢承担国资流失的风险。
在这方面,美国《拜杜法案》可以为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属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拜杜法案》,明确将联邦政府资助的发明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赋予大学和非盈利研究机构,鼓励转移专利技术,促进小企业发展。
此法案直接推动了美国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价为“过去50年最具激励的法案”。据统计,1978年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拜杜法案》出台后这个比例短期内翻了10倍。
目前,我国专利法修法已经提上日程,但有关职务发明的条款修改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部分业内人士、一线科技工作者呼吁,迫切需要彻底打破科技领域的思想桎梏,全面推动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原创科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生态·健康
10 一场博览会,唤醒一座花园城
近日,一场以“城市”为名的花博会在山水之城重庆举办,除了展示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鲜花和景观,更展示出一座老工业城市以建设花园城市为抓手,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决心。一场花博会,究竟如何唤醒一座花园城?
如何看见未来的花园?
11月初,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重庆江北嘴却是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首届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简称城市花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举办的众多花卉艺术博览会,首届城市花博会更加突出“城市”“艺术”的主题,重在传播花卉在城市品质提升中的重大价值,聚焦城市居民对花卉文化乃至品质生活的需求,是一次“花卉·文化·艺术”的全民盛宴。
城市花博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城市花博会在国内首次借鉴英国伦敦“切尔西花展”等国际前沿花卉艺术展览的策展理念和模式,以城市绿地为天然展台,“有情景感、有叙事性”的花卉园艺小品点缀其间,让参观者在游玩中感受花卉魅力、花卉文化、花卉生活。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半月谈记者来到城市花博会“概念展园”,感觉如同置身一座未来“花园城市”。策展人三研堂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筠告诉记者,这里以“未来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向参观者展示“未来花园”“城市客厅”“诗意家苑”三个场景。
“我们希望通过这三个场景的呈现,让重庆市民了解真正融自然山水、人文艺术和日常生活为一体的高品质‘花园城市’生活。”田筠表示。
如何打造身边的花园?
长期以来,坐拥独特山城地貌和两江交汇美景的重庆虽是国内外游客心仪的目的地,但多年的重工业建设积淀难免让城市留有“粗犷”“不修边幅”的痕迹。近年来,随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重庆正着力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
尽管已是冬天,但漫步城市花博会落户地江北区街头,树绿花娇的景色随处可见,全无萧索之感。在北滨路鎏嘉码头段,460余株树状月季妩媚多姿、争奇斗艳,引得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今年以来,江北区积极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计划,以“鲜花添彩”“增园添绿”“裸土还绿”“立体绿化”四大行动,打造210个绿化景观提升项目,目前已改造绿地74万余平方米。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增绿提质,打造精品’的城市品质提升战略,让江北区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江北区委书记李维超说。
如今的重庆,高度注重城市品质提升工作。今年以来,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积极推进主城区添绿增园建设,以重点大桥桥头绿化、城市道路及射线高速绿化、轨道交通沿线绿化、立交节点绿化、城市空地绿化为抓手,稳步推进主城区园林绿化。今年前三季度,主城区绿化品质提升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
近日,重庆市更是出台《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持续开展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等行动,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景致。
如何让城市变身花园?
城市花博会在重庆绽放之际,2018生态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现代化高峰论坛也于此举行,数百名知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城市风貌更新、品质提升等重大城市议题,为推动重庆花园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建议,要把城市建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应遵循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公益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精细化管理五大原则。
宋春华介绍,坚持生态优先,就是要突出园林的生态效益,以此为出发点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坚持公益性,就是把提升园林绿化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让绿化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的人文内涵;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不断推出园林精品;坚持精细化管理,目标则在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委会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表示,建设公园城市,重庆应更多考虑如何用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统筹百姓身边的绿色需求,努力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均等化的绿色服务,更要让城市发展更加亲民,将居民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方面需求纳入绿色发展的总体视野
民生·社会
11 “议贫会”议出脱贫新气象
年以来,内蒙古扎鲁特旗探索实施“议贫会”工作法,每个月固定召开一次会,将“访、提、议、行、评”贯穿会前、会中、会后全过程,会上嘎查村两委干部、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共同查找贫困原因、商讨扶贫对策、研究扶贫办法、评议脱贫效果。截至目前,全旗235个嘎查村共召开“议贫会”1000余场次,议出了脱贫新气象。
议到“新抓手”
按照“议贫会”规定,驻村工作队与嘎查村两委共同承办一次会,要求干部访透、摸清贫困户的情况,对走访收集到的问题筛选整理,围绕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会议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
6月29日,西热图嘎查的会议室里,36户贫困户、13名帮扶干部、5名村干部、6名党员代表、6名村民代表齐聚一堂,主持人嘎查党支部书记张根那宣布议题 “旅游与脱贫”后,帮扶干部们结合议题介绍了此前走访调研的情况,其他与会代表谈想法。
“我负责对议题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下次会上对这些情况进行通报,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驻村第一书记杜明杰说。
扎鲁特旗有58个重点贫困嘎查村,每个村都派驻了10名以上的帮扶干部,均来自民政、就业、社保、农牧业等重点部门单位。随着精准脱贫工作进一步推进,出现了少数帮扶干部职责不清、摆不正位置、工作被动、一味观望、简单传达等问题。旗委书记白立柱认为,借助“议贫会”这个载体,倒逼干部摸清情况主动作为,以此推动脱贫工作做细做实。
当前大部分贫困户都已符合脱贫条件,但能不能稳定脱贫,新胜屯村驻村工作副队长林立有些担忧。她在最近一次“议贫会”上这样说:“耿焕荣家70多岁的老两口都是慢性病缠身,家里还有未出嫁的智障女儿。尽管看上去他家已经脱贫,但随时可能返贫。”会后,帮扶干部与苏木、嘎查的干部又对耿焕荣家进行走访,决定继续巩固养牛产业扶持、签约慢病送药服务,并进行最低保障兜底。
议出“脱贫策”
贫困户是“议贫会”的主体参与人员,会上要讲生产生活的困难,大伙儿一起找原因想办法。比如,扶贫款怎么用更有利于贫困户稳定脱贫,哪项政策更符合本村的发展实际,大家共同出谋划策。
巴彦宝力皋村贫困户安玉喜说,在去年9月参加的“议贫会”上,他代表56户村民反映了养驴面临的防疫问题。没想到在下个月的会上,帮扶干部便邀请旗镇防疫专业人员和旗农经局有关人员参会,不仅研究了疫病防治问题,还在旗农经局的指导下,由驻村工作队牵头,组建成立以贫困户为主、覆盖全村养驴户的养驴协会,探索科学养殖和有组织管理、销售的办法。
今年春节过后,义和碑村党支部书记张子学组织召开了“议贫会”,主题是村里的南山和电视塔山的树坑都挖好了,该栽什么树好。参会的非贫困户刘景龙以自家种植的经验提议南山的阴坡种植杜鹃,有助于乡村旅游,这个意见被采纳。“贫困户脱贫了,我们其他村民也不能落下,需要多研究大家共同致富的路子。”刘景龙说。
截至目前,全旗 “议贫会”议出各类问题2108件,解决实际问题1468件,需建立长效机制解决640件。
议得“心气顺”
随着扶贫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争当“贫困户”现象时有发生。“议贫会”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把政策讲透议透,把贫困户情况摸清讲清,通过详细讲解贫困户识别标准及脱贫政策、列出普惠政策项目、公开扶贫政策资金落实情况等措施,使非贫困群众充分理解扶贫不是“救济”、贫困户的产生不是指定,逐步消除非贫困群众气不顺的问题。
在哈日朝鲁嘎查的“议贫会”上,贫困户铁桩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在煤矿上班,腿给砸折了,干不了重活儿,又赶上孩子上大学,要不然这么年轻,真不想当贫困户。”他话音一落,党员代表跟着说:“你家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很不容易,现在你这不也光荣脱贫了嘛。”
道老杜苏木书记道尔吉前不久参加了一次“议贫会”,整整一下午大家都在讨论到底谁算新识别的贫困户,初步识别出的9户“边缘户”被拿到会上反复“过筛子”,最后在全苏木的“议贫会”确定1户完全符合贫困户条件。“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关键是经过了大家的讨论,也就没多大怨言了。”
截至目前,全旗235个嘎查村共召开“议贫会”1000余场次,在“议贫会”的助推下,2017年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2431户5482人,良好扶贫脱贫氛围正在形成。
事业单位考试资料下载 PDF电子版 >>查看更多 | |||
参加事业编考试必看:
1、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www.kaosydw.com)
2、点击查看:2022年全国事业单位考试时间
3、点击查看:全国各省事业单位考试科目/考试内容
4、点击查看:2023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汇总
5、推荐:社区工作者考试网(sq.chinasydw.cn)
6、推荐:山东事业单位招聘网(sd.chinasydw.cn)
7、推荐:北京事业单位招聘网(bj.chinasydw.cn)
8、推荐:江苏事业单位招聘网(js.chinasydw.cn)
9、厚职事业单位招聘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义,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事考招聘
关注公众号,接受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