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基础 > 公基题库 > 河南 >

2022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1000题(7)

来源:厚职公考     2021-03-14 16:52:51

点击进入】题库 手机刷题

公共基础知识8000题/时事政治/职测

真题下载/教材

关注公众号

题库网址复制收藏:https://tiku.chinasydw.cn/h5/

考试题库开通问题,可加老师微信号咨询:houzhigongkao



2022年河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1.(单选题)公民所获得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光荣称号属于公民的(  )。

A.荣誉权

B.姓名权

C.名誉权

D.名称权

2.(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适用“应当免除处罚”?(  )

A.预备犯

B.未遂犯

C.中止犯造成损害的

D.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3.(单选题)在我国有权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況报告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国务院

4.(单选题)小美在商场假装购物调换价值8000元的钻戒构成(  )。

A.诈骗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D.抢夺罪

5.(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

A.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

B.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

C.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行为

D.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行为

【参考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民法。

A项正确,荣誉权,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题干所说“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光荣称号公民的荣誉权。

B项错误,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

C项错误,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D项错误,名称权是法人、个体工商户、合伙组织依法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名称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

人身权

2.【解析】D

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犯罪预备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而不是应当免除处罚。

D项正确,根据上述法条,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

犯罪基本概念

3.【解析】A

本题考查宪法。

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十一款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

国家机构

4.【解析】B

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题干小美不存在诈骗这一行为。

B项正确,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小美在商场假装购物调换价值8000元的钻戒属于盗窃钻戒。

C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题中小美没有使用暴力、胁迫等方法强行劫走财物。

D项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的规定,抢夺罪是指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行为。本题中小美没有抢夺财物的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

罪名

5.【解析】C

本题考查民法。

A项错误,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B项错误,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其民事行为自然无效。

C项正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选项说法正确。

D项错误,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志与其内心的真实意志不一致,即行为人表示要追求的某种民事后果并非其内心真正希望出现的后果。这类行为可因虚假表示、误解、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原因引起。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此,意思表示不真实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也有可能是可撤销,不可一概而论。

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

民事法律行为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


   事业单位考试资料下载  PDF电子版          >>查看更多

A.png

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A.png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题库

A.png

职业能力测验ABC类

A.png

综合应用能力ABC类

立即获取.png立即获取.png
立即获取.png立即获取.png

社区.png

参加事业编考试必看:

1、更多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访问事业单位招聘网www.kaosydw.com

2、点击查看:2022年全国事业单位考试时间

3、点击查看:全国各省事业单位考试科目/考试内容

4、点击查看:2023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汇总

5、推荐:社区工作者考试网sq.chinasydw.cn

6、推荐:山东事业单位招聘网sd.chinasydw.cn

7、推荐:北京事业单位招聘网bj.chinasydw.cn

8、推荐:江苏事业单位招聘网js.chinasydw.cn

9、厚职事业单位招聘网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义,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第一时间推送:

全国招聘招考信息

技巧、试卷、资料

公众号:厚职事考招聘

关注公众号,接受每日推送和资源礼包



常见问题

微信平台

真题下载

手机刷题